含氟液晶合成及液晶性研究

液晶技术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与商业价值,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化工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氟原子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含氟液晶具有黏度低,电阻率高,响应速度较快,介电常数各向异性高,清亮点高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在显示领域。闻建勋教授是知名含氟高分子功能材料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研究室主任,在我国最早开展并引领含氟液晶的相关研究工作。本书是闻建勋教授是多年学识与经验的集大成之作,适合氟化学和材料领域的读者学习使用。

内容简介

《含氟液晶合成及液晶性研究》是一本探讨有机氟化学与液晶材料领域交叉的重要著作,系统地介绍了含氟液晶材料的合成方法、结构特性以及液晶性质研究的最新进展。本书详细介绍了有机氟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氟原子对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后续液晶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作者对液晶相的稳定性、相转变行为以及光学性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展示了含氟液晶材料在液晶显示、光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这本书对于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也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实际应用的指导,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专业著作。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总结我国30年来含氟液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液晶的分类,液晶的分子理论,液晶相变与测试方法,液晶分子结构与液晶性,液晶的氟化学等;第二部分重点阐述各种含氟液晶的特点、合成方法及应用,比如甾类液晶、含氟非极性液晶、含氟极性液晶、含氟铁电液晶、含氟偶氮液晶、聚合物梳形含氟液晶等。

出版社链接含氟液晶合成及液晶性研究 (ustc.edu.cn)

试读页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filename=%A1%B6%BA%AC%B7%FA%D2%BA%BE%A7%B5%C4%BA%CF%B3%C9%D3%EB%D2%BA%BE%A7%D0%D4%D1%D0%BE%BF%A1%B7%CA%D4%B6%C1%D2%B3.pdf&id=802437

【图书目录】

自序

第1篇 液晶基础

第1章 液晶的发现

第2章 液晶的定义及分类

2.1液晶的定义

2.2液晶的分类

第3章 液晶核与取代基结构的影响

3.1相变理论

3.2末端基效应

3.3刚性液晶核结构效应

3.4杂原子的影响

3.5桥键的重要性

第4章 液晶的物理性质与测试方法

4.1液晶的认知与相变

4.2分子排列结构

4.3液晶的重要物理性质

第5章 液晶的分子论

5.1术语“液晶性”的含义

5.2液晶分子的基本结构

5.3分子间引力与液晶种类的关系

5.4分子论

5.5取向能

第6章 实用液晶材料开发与变迁

6.1液晶发现初期

6.2 TN效应的应用

6.3 TN模式的液晶材料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

6.4 STN模式的提倡与TFT模式的兴起

6.5 TFT模式的液晶材料

第7章 用于TFT液晶显示模式的含氟液晶化学

7.1重要含氟系列液晶材料

7.2含氟液晶的特征

7.3液晶相

第8章 氟端链液晶的化学

8.1有全氟碳链的液晶

8.2对于三氟甲基的液晶性的效果

第2篇 液晶实验方法及结果

第1章 含氟甾体液晶

1.1引言

1.2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3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1.4典型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第2章 2,3,5,6-四氟联苯基嵌入的正介电各向异性的三环及四环液晶

2.1引言

2.2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3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2.4典型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第3章 4′[(4-正烷氧基-2,3,5,6-四氟苯基)乙炔基]苯甲酸苯酯衍生物

3.1引言

3.2 I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3.3 I系列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3.4典型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第4章 2,3,5,6-四氟二苯乙炔的苯甲酸酯衍生物

4.1引言

4.2合成的新型含氟液晶化合物

4.3目标分子的合成路线

4.4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4.5典型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4.6结论

第5章 含氟非极性液晶及其在混晶改性中的应用

5.1引言

5.2非极性分子液晶目标化合物

5.3化合物的典型合成路线

5.4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5.5 B系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5.6非极性化合物在改善STN黏度中的应用

第6章 含有2,3,5,6-四氟亚苯基结构单元的铁电液晶

6.1引言

6.2目标化合物

6.3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6.4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6.5液晶的铁电性研究

6.6典型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第7章 含氟端链取代手性液晶的铁电性

7.1引言

7.2目标化合物

7.3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7.4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7.5 1,4-四氟亚苯基对手性化合物的影响

7.6典型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与操作

第8章 含氟蓝相液晶

8.1引言

8.2蓝相液晶的分子设计

8.3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8.4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8.5关键中间体和典型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8.6结论

第9章 含环己基的含氟液晶

9.1引言

9.2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9.3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9.4典型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第10章 含氟偶氮液晶

10.1引言

10.2目标化合物

10.3含氟偶氮液晶的基本合成路线

10.4偶氮类液晶的合成方法

10.5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第11章 几类杂环含氟液晶

11.1引言

11.2杂环类含氟液晶的分类

11.3液晶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与方法

第12章 香蕉形分子的反铁电含氟液晶

12.1引言

12.2香蕉形液晶涉及的基本概念

12.3目标化合物与合成方法

12.4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12.5典型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第13章 烯端基取代含氟液晶

13.1引言

13.2端烯类液晶目标化合物

13.3端烯类液晶B

13.4端烯类液晶C

13.5端烯类液晶D

13.6端烯类液晶E、F、G、H

第14章 含氟双二苯乙炔液晶

14.1引言

14.2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4.3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14.4典型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第15章 含氟烷基或含氟烷氧基末端取代的液晶

15.1引言

15.2液晶化合物系列

15.3液晶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5.4中间体和液晶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第16章 含有氧亚甲基桥键的含氟液晶

16.1引言

16.2目标化合物

16.3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6.4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16.5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第17章 侧链型高分子含氟液晶

17.1引言

17.2目标化合物

17.3讨论

第18章 负性介电各向异性的含氟液晶

18.1引言

18.2目标化合物

18.3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8.4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18.5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第19章 含有氧二氟亚甲基桥键的超氟液晶

19.1引言

19.2目标化合物

19.3含有四氟苯基乙基和氧二氟亚甲基桥键的三环体系(P系列)化合物

19.4含有氧二氟亚甲基(CF2O)桥键的四类新型化合物

19.5含有氧二氟亚甲基(CF2O)桥键的三环超氟液晶(Q系列)化合物

19.6含有单环己基的氧二氟亚甲基的四环液晶(R1系列)化合物

19.7含有双环己基的氧二氟亚甲基的四环液晶(R2系列)化合物19.8含有(1,1′,4′,1″)三联苯基与氧二氟亚甲基的四环液晶(R3系列)化合物

第20章 含氟端链取代手性液晶

20.1引言

20.2目标化合物

20.3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0.4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20.5主要中间体的合成方法

第21章 三氟甲基取代的单一向列相四环液晶

21.1引言

21.2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1.3化合物的相变研究

21.4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1.5结论

附录

附录1 作者液晶研究论文发表目录(1990—2019)

附录2 作者申请的液晶专利

附录3 日本液晶学会前会长高津晴义博士文章

附录4 液晶织构图及液晶平板显示照片